欢迎来到延长宣传网!
今天是:

资料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 精神文明 -> 资料中心
延安有我的情绪(红色之旅)
发布时间:2016/4/5  浏览次数:2092 次  来源:延长宣传网

肖思科



假若共产主义大厦建成,中国共产主义者们将在博物馆里存放点什么以资纪念呢?


我不得不惊奇那叫作“延安精神”的东西撼人心魂的伟大。它似一只看不见的手,使拥有它的贫穷者变得富有,使富有的人更珍视人民作为自己的兄弟。每一个拥有它的人,不管社会、经济在当时怎样产生了扭曲,都由干它的休浴得到净化和升华。五千年孕育的黄土地精神,催发了人类最美好最纯洁的神圣之花,这使他们摆脱了眼前狭隘的功利,尽情地展示了中华民族自己的风格和文化。干是,人的美、文化的美、自然的美都一齐展现出来,风景如画!


——摘自采访札记


我想我偏爱延安。准确地说是对延安那片土地上散发的精、气、神有一种偏爱.因为那里有我的情结.两次从延安回来,我解谜般地写下50余万字的文字,先后发表在一些刊物上。到后来,我不得不花近两年的时间坐下来,写出长篇记实散文《最后的圣地》这本书,大概是由于书中介绍了我时年28岁的缘故,不少人间我:你这么年纪轻轻,一不是延安人,二不是“老延安”的子女,为什么会喜欢延安?为什么喜欢?我想我要是说出来,会使人感到苍白。这就像你爱上谁,并不一定要说出来。因为面对延安和延安精神,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在此,我索性说说我认识延安的过程吧如实说来,引发我自费从北京城里跑到延安去作一番考查、并展开长达两三年采访、写作的冲动,的确是因为几件不寻常的事情。

第一件事当属我认识的一位老人.这位老人是1938年到延安的。关于他在延安的一切,我并不甚清楚.我所知道的是他在临终前后的事.他去世大概是在1989年之夏.这年夏天,一群当年进城的老延安相邀到延安去看一看。他因为手头正在撰写几篇很要紧的文章,没能成行.但是,他向将去的老哥、老姐们提出要求:一是给他带一把延安的土回来;二是回来给他讲一讲现在的延安.最后,他专心伏案给延安一所学校画了一幅“不老松”的画,意为延安精神不死,托大家捎到延安关于他的死是在那些老延安从延安回来之后,起初,他逐一把他们请到家里来讲,讲过去的延安,现在的延安,过去的人,现在的人。讲到激动处,他笑,他骂,特别是讲到延安一位某县领导,拿国家救济款公费旅游时,他几乎跳了起来,他的病情恶化也就是在这之后的一天晚上。家人在他昏倒的案头前,发现文章的标题是《延安精神不能丢》。后来,他住进医院,发现情况已经严重,医生讲是因为过分激动引发脑血管破裂他在病床上同死神搏斗了两天,临死前做的最后一项工作是在被单上写下歪歪倒倒的两个字:“延安”.他的儿子给我讲这个故事时,说到现在还没弄明白,他写这两个字是因为没到延安去而遗憾,或是让子女们不要忘记延安,或让把他的骨灰撤到延安……

这件事对我印象很深,好象有许多感触,却怎么也说不出,心里特别堵。

接下来第二件事是与此有关联的。那是在我听了这个故事不久,便赶上一个小型对话会。那时候找在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上学。那个对话会不是正式的,一个高校的“小理论家”也来做客.坐间,不知谁引发了他侃侃而谈地说起美国好,英国好,日本好,瑞士好等等这好那好.而说起我们自己时,他的精神突然聋拉下来。许多人在迎和,也有人在反驳。我突然间像发现了什么,后来我发现我看到了一种“中国病”。这种病反映在一部分人身上,他们自以为知道什么是我们的最佳选择.总是喜欢轻视我们的国家,赞扬别人的国家;蔑视我们的国家制度,赞许别的国家制度;嘲笑我们的一些知名的人物。我突然感到这是一种流行病,因为据我所知,这种流行病越是在发达的国家越流行。由于这些国家在面对战争灾难时曾经具有较高的抗衡力,可是面临和平时期某些愿望难以实现时,就缺乏精神力量,开始模糊了衡量成就的尺度.这种病流行到我国,它体现在民族宽容的优良传统变为走向虚无主义的新倾向,失望的情绪导致了沉俪干自哀自怜和妄自菲薄.在那场对话中,我先是沉默,后来当那位来客讲起中华民族缺乏具有强力的精神支柱时,我反驳了一句.我不知道我为什么一开口就吐出“延安”二字。其实当时延安精神找也弄不清楚,我想是前面的那个故事透进我血液之中的结果。

不过,在这之后,我十分注意思考和琢磨“延安精神”,我想从这个时候开始吧,延安成了我偏爱的一部分。

第三件事促成了我孤身一人的黄土地之行。那是不久之后的一个偶然机会,我在一个场合同一位欧洲的留学生翅逅。他无疑属于对充满神秘主义的中国向往已久的那类人。他同我讲起中国流向西方的香料、丝绸、陶瓷和古老的东方农耕技术、火药技术、兵法等。他把这些都归为中国古代的出口品,但没想到他在中国当代出口品中说到一个熟悉的名字:“延安精神”.他几乎把“延安精神”和“中国精神”两个词汇混为一谈向我讲述,待我明白之后大吃一惊,因为他讲的是这样一个事实:新中国成立后.当我们从域外迎回原子弹之父,从老大哥那里引进钢材和机械,从太平洋彼岸引进粮食的时候,我们的“延安精神”已开始出口。据他统计,从1950年后的40年,有130多个外国元首、70个党派和群众团体以及100多个地区和民族派团和派员来到延安.他还提到50年代柬、越等国家从这里带走小米,60年代蒙哥马利元帅从这里带走锄头,70年代古巴人从这里弄清了“游击战”、“持久战”等他像讲一个遥远而又亲切的故事,听着听着,我似乎再也呆不住了。我当时有一种感觉,这接二连三在我身边发生与延安有关的事情和话题,使我同延安有了一种缘分。而这种缘分,正在夜以继日地召唤着我向她走去.

1990年夏天,我揣着借的500元钱从北京到西安,再从西安转车到延安。在北京临出发前,我特意同朋友们一块到未名湖畔凭吊了《红星照耀中国》的作者斯诺之墓,我对延安最早的了解是从他那本书知道的.我总感到我同这位隔着半个世纪,并且肤色、语言不同的外国人有着某种联系。后来,一位搞评论的同志讲,斯诺到延安是想看半个世纪前影响着全中国的延安,你只能看半个世纪后中国缩影的延安。我想他说对了一半,我认为斯诺所记录的是“延安是怎样的”,而我想寻找的是“延安为什么会这样”.

延安为什么会这样?延安精神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是如何形成的?延安精神具有多久的生命力?整个夏季,我像一个“收购员”在延安方圆纵横200公里的山川里穿行着.起初,我发现延安这块地是一块神秘之地,它东界吕梁山脉,北依长城,西界贺兰山脉,南界阴山脉。一杀黄河从山坳里奔腾流出,延安这块小盆地如同一个母亲的子宫一般。似乎上帝在有意制造一个石破天惊的人类灵魂的寄养地.我突然发现,眼前的黄土沟豁然鲜亮起来了。

我拜渴了黄帝陵,这里是炎黄子孙心往神驰的祖奠之地。每年都有上万华人漂洋过海来到这里烧上一炫香,带上一把土.在这里,我不仅看到当年毛泽东、蒋介石拜渴黄陵的颂词,同时聆听了黄帝以民为本、开夭辟地的业绩我到了气势巍峨的壶口,在浪花中检起了大禹治水的故事。由此使我想起了中华民族的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的精神。找徜徉在秦始皇当年开拓的秦直道上,我坐在当年范仲淹在延安当知府的堂上,我在当年李自成故乡的小路上穿行.我发现了杨家岭、王家坪的故居的窑洞,如同一个同心同德的“同”字,我发现了延河在延安写成了一个“人”字形,我惊叹这是一个崭新生命的诞生地.

本世纪前后,大类历史发生了一系列的重大变革。美国华盛顿的革命是从福吉谷走出来的,前苏联的十月革命在冬宫、法国大革命在巴士底狱。中国的圣地在延安。每一块革命圣地绝对是不同凡响的或许当时我井不清楚这些.但我的采访札记中硬是记下了我在采访结束离开延安的前夜做的那个梦“……夜,延安宝塔山上的九级宝塔光芒四射,那光犹如遥远的星海飞来的光球,柔和而耀眼.这时,一个面部不清,但动作极为轻盈,仿佛有轻功一般的人,拿着血色朱笔,在宝塔上写下一个又一个名字:第一层轩辕黄帝;以后的层次上写着:大禹……范仲淹、李自成、刘志丹、谢子长、毛泽东……这样一层一层地写上去.我像一个痴迷者,发出仰望的目光,等待一个又一个名字出现。”

毫无疑问,我们在纵观延安和剖析延安精神时,它已汇入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这是我在作品中称颂延安精神为中华民族主体精神的原因之一不仅如此,我还坐在延安革命纪念馆里徜佯,试图从断面横观延安和延安精神之谜。

这个想法在我不久后的创作提纲上便迅速露出痕迹:

——红军长征从南到北,如同美国军队在诺曼底登陆带去曰香糖和可口可乐一般,延安精神是南北文化的机遇,是黄河流域和长江、珠江文明的汇集。

——中共中央在陕北山坳里升起的红旗.给黄土地孕育的农耕文化带来了科学的理论。中共中央到达延安,再一次给山沟里请来马列主义。它也是给中国革命走农村道路提供了一块成熟的开发特区.

——百川归海,精英云集。延安肥沃的精神土壤上,增添了谢觉哉、林伯渠等老一代爱国志士.更汇集了毛泽东、刘少奇、周思来、朱德、陈云、邓小平等一批革命的伟大实践者。

中西联壁,今古贯通,南北对接,由此作为延安精神产生的健康基因,经毛泽东及其他的追随者,还有延安人民一道,经过十三年锻造孕育,终于创造出惊天动地的业绩,这些光辉的业绩赋予精神,流传至今。

我在李鼎铭故居里寻找人民民主的天性。

我在张思德烈士墓前寻找共产党人的宗旨。

我在毛泽东号召大生产的口号中看到一个民族的气节。

我在遍布山川的校址中,看到科学、人才与未来的意义和人类进步.……

这是人类文明的碎片,也是延安精神的一小部分。因为延安精神博大精深.我们不妨作这样一番分析:从感情层面上看,延安精神体现了忧国忧民,爱国爱民,救国救民的使命感。这一深厚的民族感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仁爱精神的发展。所谓仁人志士,既有仁志爱人的人道精神,又有拯救劳苦大众干水深火热之中的解放使命。延安时代所作所为正是爱国爱民、拯救国家民族的具体表现。所以,成千上万的有志青年才奔赴延安,一展抱负;从理性的层面看,延安精神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空谈误国”历来为从政者戒而在延安土地上产生的脚踏实地、不尚空谈,反对教条僵化模式,反对本本主义,以科学态度,创造性的工作,使延安黄土地成为民族之光,希望之光。从意志的层面看,延安精神主要是一种自信、自强、自尊与奋发向上的精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一个民族最大的幸福,就是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新的东西要战胜旧的东西,弱的东西要战胜强的东西,就必须自强不息,艰苦奋斗。打败日本侵略者,建立新中国,主要靠的是自己的力量,延安精神所塑造的自信、自强、自尊精神,是这片神奇土地所奉献给中华民族的主体性格.记得一位朋友说过:延安时期是中华民族精神发展的顶峰时期。此话当否,有待于人们在历史的发展中寻找佐证.

我无意中走进延安。我不曾想到延安会给我一个无际无边的世界.这就是我着迷探访延安的原因之一1991年春节,我突然心血来潮,动员几位与我年龄相仿的朋友,到延安去过节.起初,他们也不以为然,我开始在他们耳边不停地讲关于延安的故事,讲延安的大伯大嫂,讲陕北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讲延安的锄头与小米,讲延安的水和山。我记得同他们咕峨了一阵后,他们居然都随我去了。路费不够,食宿自理,想不到既感动了人民又感动了党政部门,一路派车、派人护送,一路热饭热炕.我们在安塞老乡的土炕上过夜,在志丹县咬着冰碴子慎模,在黄龙山里过着野人一般的生活.还在风雪中迷路、受阻.但我们去了,我们从此又多了一笔财富.因为找们的确过了一个别人不曾过过的春节,走了别人不曾走过的路。关于这条路,我想大概是由于传媒的原因,或人们不甚理解的原因,所以我们去了,人们有些惊叹。但我坚信.不仅我们这一代人,还包括下一代、再一代人,总会有人走下去的,因为她是一条深邃的路,一条与我们血缘相通的路,一条沟通我们与祖先们语言的路。那时,谁真正了解了延安,谁都会为她的伟大、神圣和辉煌而感到骄傲.

我同延安有缘.我想我是把心中的情结留在延安.许多人从延安回来,告诉我们在延安许多名胜古迹处摆着我的书,而且有许多人读罢那本《最后的圣地》之后,认为是本用新的视角和心理历程写出的独特的书.我很高兴,也很遗憾。尽管我写了不少关子延安的东西,但我还是个俗人.我有时想,我生活在一个不乏铜奥气的都市里,我们的生活,我们的境界,我们的灵魂和我们世界,同延安时期相比,到底多了什么少了什么呢?

关于延安和延安精神有大本大本专著的论述,关于延安的地位和延安精神的意义我想世人都很明白.恕我同许多在延安工作的同志谈过,他们的体会是:延安是中国的晴雨表,不仅三代领导人与延安有着十分密切的感情,而且延安发生的一切变化,标志着中华民族与延安精神的亲疏密离.

我曾经对延安有一个评说。这段话的大意是这样的:假若真有那么一天,欧洲那位大胡子先哲设想的有公共育儿院、公共疗养院、公共消费社、公共学校、公共农场,等等,周全十分,足以使因“乌托邦”之梦而招来血淋淋的头颅高悬的莫尔螟目,使柏拉图、孔丘、释迎牟尼到耶稣基督告慰,使陶渊明从“桃花源,中清醒的共产主义大厦在人间建成,那么,在那富丽堂皇的大厦博物馆里,中国的共产主义者们将存放一件什么样最具象征的纪念物呢?我想只有这些别无代替:或是一把延安的小米,或是一把延安的撅头,或者那黄帝陵前一把黄红色的泥土.是的,只有这些纪念物饱含着中华民族自从盘古开天地以来的梦幻和追求.同时又渗进了人类的夭性的烂漫,更可贵的它记载着中国共产主义者的成熟和辉煌。延安精神像空气一样,营养着全人类的五分之一。


(原载《中华魂》)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
[上一篇]:延安精神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法宝
[下一篇]:《共产党宣言》教我们怎样做合格共产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