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延长宣传网!
今天是:

资料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 精神文明 -> 资料中心
对我县无公害瘦肉型猪肉生产基地建设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7/2/22  浏览次数:47743 次  来源:延长宣传网

呼红霞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安全健康消费意识的持续增强,猪肉市场消费需求逐渐由追求数量向追求质量安全转变,这正好给我县养猪业带来了产品升级的机遇。为此,对我县建设无公害瘦肉型猪肉生产基地,提出“4321”养殖模式,该模式科技含量高,切合当地实际,符合乡情、村情,得到政府的高度赞许和认同,对建设无公害瘦肉型猪肉生产基地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

一、现状

(一)饲养方式

据对我县3个行政村的100个养猪户的调查,分5个规模:养猪20头以下的18户,占18%;20-49头22户,占22%;50-89头25户,占25%;90-109头33户,占33%;110头以上2户,占2%。

结果分析:19%的养猪户对生饲、猪种改良、防疫、驱虫、圈舍改建及内外环境消毒等持抵触态度,60%的养猪户对这六项指标持随大流态度,只有21%的养猪户认识清楚,态度坚定,特别是对防疫和改良品种积极热情。

(二)品种改良

我县生猪品种改良自八十年代起至今已经历过三个发展阶段。

一是华北八眉猪、四川猪和瘦肉型杜洛克猪优化组合阶段:八十年代初引进了瘦肉型良种公猪杜洛克,改良当地土杂猪,经过杂交组合,选出较好的二元猪,比本地杂猪瘦肉率高15%,但数量极少,占不到1%。

二是北京黑猪发展瘦肉型制种阶段:90年代后期,猪种改良工作停滞不前,农户自留种无序,杂交改良混乱、质量下降、市场竞争力下滑,这不适应市场要求。为此,引进北京黑、长白等瘦肉型种猪,洋三元配套系进行群体杂交改良。建立了七个种猪繁育场,七里村镇三个,张家滩、交口、黑家堡、郑庄各一个,由于二元猪发情不明显,受胎率低,仔猪成活率低等问题,导致生产效益差,改良工作徘徊不前。

三是无公害瘦肉型猪肉生产基地启蒙阶段:2005年我县养猪生产步入良性发展阶段,中央出台了支持三农的政策,省、市、县颁发了相应的措施。我局同七里村镇政府协商在王良沟自然村抓了养猪示范点,出台了“养猪所占耕地三年免征一切费用”的政策,大大的激发了村民的积极性。55户村民33户报名养猪,占63.4%,在畜牧兽医技术人员的指导下,修建了比较规范的大棚猪舍,引进了瘦肉型猪种杜洛克(台系)、大约克夏(英系)、迪卡(美系)、长白、皮特兰等,经杂交、改良、育种、确认,杜×本、大×本的二元母猪都是很好的能繁母猪,杜×杜本(大本)、大×大本(杜本)都能产出瘦肉率60%以上的商品猪,存栏猪最高达到了2319头,2006年价格下滑至2.3元/斤,这给养猪业提出了严峻的考验。但由于政策的支持和各级领导的重视,06年底养猪存栏数在1500头以上。2007年市场好转,加之政策支持,能繁母猪补助和入保的兑现,使我县无公害瘦肉型猪肉生产迎来了又一个春天。

二、无公害瘦肉型猪肉生产基地建设的环境和条件

我县历史上以农业县相称,玉米、小麦、小米为主产,豆类、高梁、油麻、署类等农作物均能生长,优质苜蓿地55万亩,饲料资源充足,空气清新,水源无污染,全县288个行政村全部实行三通(水、路、电信),种猪良繁体系初步形成。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财政、信贷支持,畜牧兽医技术体系的健全和三年示范村技术培训指导的辐射,所有这些条件给我县无公害瘦肉型猪肉生产基地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和条件。

三、“4321”模式的形成及推广

(一)“4321”模式的形成过程

2005年3月我受县畜牧局站领导的安排,负责七里村镇畜牧生产技术指导工作。

在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我主要抓了王良沟村养猪小区规划、建设、常年防疫及“猪、沼、菜”“猪、沼、果”“猪、沼、粮”连条生产。宣传、普及、培训、指导、推广良种繁育工作。通过开展“六改”措施,初生仔猪补晒,20日龄初免,40日龄复免。小(30公斤以下),中(30-60公斤),大(60公斤以上),不同生长时期的饲料搭配,分阶段饲喂取得了极好的效益。

(二)“4321”模式的基本内容和含义

1、基本内容

①“四统”,统一规划,统一培训,统一品种,统一防疫。

②“三分”,分户建圈,分户管理,分户饲养。

③“二联”,联合经营,联合销售。

④“一栏”,存栏猪保持在100头左右。

2、基本含义

①“四统”。

一是统一规划:我亲自编写了《延长县大棚养猪可行性报告》,在村干部的支持下,宣传动员村民一律实行大棚养猪。又参照正大集团大棚猪舍,结合当地自然条件设计了修建大棚猪舍示意图。大棚猪舍带沼气,水泥地面及妊娠母猪限位栏;哺乳母猪保育栏;断奶仔猪育成栏;商品肉猪肥育栏。因地制宜,简单易行,80%的村民都按规划修建。

二是统一培训:我主编了《农村养猪适用技术》手册,对村民进行集中培训,对过去的传统饲养法进行了“六改”。一改熟稀食汤灌为生食干喂,自由饮水(优点是:节约能源、煤、柴、人工等,减少营养物质的流失,维生素的破坏);二改石槽喂为地面喂(主指育肥猪)节省食槽费用,避免拥挤,但需注意卫生;三改哺乳仔猪45日断奶为30日断奶;四改赖喂猪为勤查看(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和临睡前一件事都是看猪,发现问题随时解决);五改“吊架子”为“一条龙”;六改断奶后防疫为哺乳期防疫(以前是断奶后才注射猪瘟疫苗,现改为生后20日龄注射猪瘟疫苗,40日龄重复一次)。

三是统一品种:由村委会牵头引进了瘦肉型种猪台系杜洛克、大约克夏、长白、迪卡、皮特兰等,由个人出资购回饲喂,收入归个人,可供本村108头能繁母猪配种,全部实行良种繁育。

四是统一防疫:由技术员和防疫员,除春秋两季集中防疫外,实行随时补针。我们的要求是20日仔猪注射猪瘟疫苗,40日龄重复一次。新购仔猪随时防疫,免疫率一定达到100%。

②“三分”。

一是分户建圈,以户为单位,在自己的责任田里按统一规划修建猪舍。

二是分户管理,自筹资金购猪,自喂,规模大小由村民自身条件决定。

三是分户饲养,饲料自备、卫生消毒都由养猪户在技术员指导下实施。

③“二联”。

一是联合经营,由养猪合作社牵头,统一安排经营实施。

二是联合销售,由养猪大户牵头,统一销售。

④“一栏”。

根据多数村民所占地和养猪资金周转、许可及疫病防治与管理条件,存栏猪100头左右比较适宜。出栏体重要求100公斤左右比较科学。

(三)“4321”模式效果分析

2005年至2006年,经过两年的示范养殖,效益可观,畜牧部门对这一模式进行了推广。2007年,在我县郭旗、雷赤、郑庄、交口、黑家堡、张家滩等乡镇进行推广,在农户中反映强烈,并在我县涌现出大量的规模养猪户,其中,110头以上的有6户,90-109头41户,50-89头30户。寨子沟、罗子塬也呈现出养殖小区的景象,养猪户均达60%,个别户也进行了圈舍改建,品种改良,常年防疫,环境消毒。

四、“4321”模式成为建设无公害瘦肉型猪肉生产基地的主要措施

(一)“4321”模式符合现代科学发展的要求

“4321”模式来源于养猪生产实践,以猪为本,符合养猪生产的客观规律,特别是符合无公害瘦肉型猪肉生产基地的发展要求,“4321”模式本身就是实行科学养猪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体现和发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安全卫生是人们购买食品的基本条件,也是人们对饮食业追求的必然结果。

(二)符合“一村一品”模式的要求

实践证明,在我县建设一个科学的养猪村,就必须推广和应用“4321”模式。广大养猪户对此模式乐于接受、易学易懂易操作,即节省能源,又减轻劳动强度,还能提高养猪业经济效益,增加养猪户的致富机会。

(三)符合建设无公害瘦肉型猪肉生产基地的要求

养猪为赚钱,要赚钱养猪就必须集约化,形成规模,有利于统一规划、培训、指导、配种、防疫、销售等,无论是建设无公害瘦肉型猪肉生产基地,还是探索“一村一品”养猪模式,都是普及千家万户的社会性、群众性工程。致富于农民,提高养猪业经济效益,而养猪业的主体是农民,主战场在农村,笔者认为应用“4321”模式是实施这一工程的关键措施。

五、用“4321”模式指导无公害瘦肉型猪肉生产基地建设

(一)更新养猪户的思想观念

建设无公害瘦肉型猪肉生产基地实质上是一场更新养猪户传统理念的思想解放过程。如熟稀食汤灌喂改干料生喂,课堂上讲了不行,还必须现场饲喂,而且喂上两槽以上猪,养猪户亲眼看到才能接受,这需要一段时间一个过程,对于技术员来说,需要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必须和养猪户打成一片,将科学技术奉献于养猪业生产,促进、带动农民自觉行动。

(二)推广优良品种,应用优育技术

建设无公害瘦肉型猪肉生产基地,没有良种不行,没有瘦肉率较高的公猪更不行。八十年代前,我县以华北八眉猪、四川猪为主,瘦肉率只有30%,八十年代后期与杜洛克杂交数量极少,不到1%,瘦肉率提高至45%。99年白家河牧场引进大约克夏、长白等瘦肉型猪,以便在本县推广。当时,社会上流传着“养白猪不吉利”、“白猪白猪赔上主人”等迷信说法。在这种 情况下,尽管技术员苦口婆心地向周围群众介绍这些 白毛猪的种质 特性,然而他们只参观不买猪。加之,瘦肉型猪对饲料要求较严格,不能象传统的喂法,有啥喂啥,稀食汤灌,饲养期长达一年。而要采取“短而快”的饲养方式,即时间短,育肥快,做到“一条龙”催肥,提高生产效益。2005年后,实行“4321”模式后,大约克夏、长白、杜洛克等瘦肉型猪种才得到迅速发展。

(三)扩大生产规模,进行联合经营

从肥猪到屠宰卖肉,屠宰商每头猪最少挣100元,2006年夏、秋季宰一头猪,净收入不到80元,而且受高热病影响,造成死亡,损失更重。因此,靠单打独强的老办法效益亏盈难测。必须搞规模经营。建立养—宰—卖的联合经营及相应的饲料加工,屠宰加工及销售,增加生产链条,提高综合效益。

(四)延长产业链条,发展生态畜牧业

养猪的主体是农民,养猪的主战场在农村,“以畜养沼,以沼促果,以果带畜”是政府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总方针。即用粪产沼,沼气为能源,沼液(渣)为肥源,用于农作物生产,调整土壤结构,增加农作物产量,提供饲料来源。不但能直接节约能源(柴、煤),还能变废为宝,减少污染,提高综合效益,形成良性循环。

(无)加强技术培训,建立网络化管理

村级防疫网络化管理是农村畜牧发展的支柱。培训好、利用好村级兽医防疫网络,提高基础技术,包括诊疗技能、服务态度,才能保证无公害瘦肉型猪肉生产基地建设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20日龄仔猪初免,一年360天,每天都有母猪生产,如仅靠技术员防疫,那是不够的,只有靠村级防疫员进行,达到时时补针,常年防疫,保证猪体健康,树立“疫情风险”大于“市场风险”的养猪观念,防疫就能减少死亡,少死就能增收,少死就是增效。这是建立无公害瘦肉型猪肉生产基地的最基本保证。

(六)贯彻执行国家的有关政策

国务院对能繁母猪进行补贴,参保的政策,是千载难逢的机遇,各级政府一定要贯彻执行,确保准确无误,同时,申报项目,请求财政、信贷支持。争取一次投入,规模发展,没有规模就谈不上效益,没有规模更谈不上基地建设。

由此可见,“4321”模式不仅是建设无公害瘦肉猪猪肉生产基地的有效措施,也是加快生产方式转变,发展现代畜牧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途径。也是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建设富裕延长的重要内容。还是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经济发展的可靠保证。只有大力普及和推广这一模式,才能推进我县现代畜牧业的快速发展。



(作者单位:延长县畜牧站)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
[上一篇]:中华民族文明传统和中国共产党
[下一篇]:关于延长县农村绿色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