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延长宣传网!
今天是:

资料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 精神文明 -> 资料中心
略论延安精神及延安精神的时代意义(民族之魂)
发布时间:2016/4/5  浏览次数:6233 次  来源:延长宣传网

许晓敏


内容提要:


延安,这颗镶嵌在西北黄土高原的璀璨明珠,由于历史长河在这里绽开过绚丽的浪花,从而为世人所瞩目、敬仰、怀念。1935年10月19日,历尽千辛万苦的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现在的吴起县)。1948年3月23日,为了迎接全国革命的胜利,党中央、毛泽东东渡黄河,前往华北。党中央和毛主席在陕北延安战斗生活了13个春秋。这13年的历史内容极为丰富,特别是党中央在延安13年间培育起来的伟大的延安精神,成为了穿越时空的时代精神。深入学习和了解延安精神,大力宣传延安精神,继承和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保持党的先进性,对于在新世纪开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拟从三个方面阐述。一、党中央为什么选择延安作为中国革命的大本营?二、什么是延安精神?延安精神的科学内涵是什么?三、继承和弘扬延安精神的时代意义。



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推动伟大的事业。中国共产党90年的历史基本启示之一,就是必须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而延安精神作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汇流的中国精神在当代有着不可估量的现实意义,研究和宣传延安精神已经成为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伟大工程。


讲延安精神,不能不讲中国共产党在延安13年的历史。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明得失。对此,我们党历来都有清醒而深刻的认识。毛泽东在《如何研究中共党史》中指出:“如果不把党的历史搞清楚,不把党在历史上所走的路搞清楚,便不能把事情办的更好。”正确地对待历史,善于总结经验,这是一个郑重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成熟的重要标志。党中央在延安的13年,面对的艰难险阻在常人看来是无法克服的。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来没有被困难吓倒,始终坚持革命的崇高理想,始终坚持“革命一定要胜利”的坚强信念。正是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波澜壮阔的艰苦岁月,才培育了伟大的延安精神。


一、党中央为什么选择延安作为中国革命的大本营?


众所周知,在1933年秋至1934年秋的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作战中,由于“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领导,中央红军未能打破国民党军的“围剿”,被迫撤出中央革命根据地,实行战略转移。1934年10月下旬,中央红军主力五个军团连同中共中央、军委直属队共8万多人从江西瑞金一带出发西进,开始长征。中央红军长征初期,在先后突破了国民党军队的三道封锁线,经过了最为惨烈的湘江战役,突破第四道封锁线后,中央红军和中央机关人员由长征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到3万余人。湘江战役是长征中最为惨烈的战役之一,也是损失最大的一次。但此役在中国历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其意义重大。它是长征的转折点,不仅在军事上粉碎了敌人的阴谋,更重要的是,红军开始反思战略思想的错误,开始认识到毛泽东思想的正确,为遵义会议的召开奠定了基础。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在新的中央领导和指挥下,四渡赤水,南渡乌江,巧渡金沙江,摆脱了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随后,又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终年积雪、人迹罕至的夹金山,于1935年6月在四川懋功地区与红四方面军会师。会师后,继续北上,于9月18日到达甘肃岷县以南的哈达铺。原中央红军的1、3军团在这里整编为陕甘支队,中共中央从当地一处破旧的房子上看到了一张残缺不全的国民党报纸大公报,获悉西北红军和根据地还存在的喜讯。毛泽东就在召开的团以上干部会议上提出,首先要到陕北,那里有刘志丹领导的红军。9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常委会议,决定把党中央的落脚点放在陕北。会后,党中央率中央红军越过六盘山,于10月19日到达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吴起镇(今吴起县)。这时的陕甘支队仅剩7200人,大约每12个人中只有1人到达陕北。


“百年积弱叹华夏,八载干戈仗延安。”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是在西北根据地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西北根据地是土地革命后期全国仅存的一块完整的革命根据地,由刘志丹、谢子长率领西北红军创建的。这里就成为了党中央和中央红军的落脚点和中国革命新的出发地,开始了波澜壮阔的延安13年。


初到陕北,主要是解决两个问题,一是站稳脚跟图发展;一是转变路线为抗战。党中央到达陕北前后,中国正处于政治大变动的前夜,民族危机空前深重。1935年11月7日,中共中央机关到达西北根据地的中心瓦窑堡。在这里,中共中央召开了延安十13年间第一个极为重要的会议,即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开展了对张学良、杨虎城的统一战线工作。当时,在西北驻扎着被蒋介石调到西北“剿共”的张学良的东北军和杨虎城的第十七路军。1936年12月12日,发生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在中国共产党的努力下,促成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它粉碎了亲日派和日本帝国主义的阴谋,促进了中共中央逼蒋抗日方针的实现。十年内战基本结束,国内和平初步实现,在抗日的前提下,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成为不可抗拒的大势。


西安事变发生几天后,驻延安的东北军向西安一带集中,根据双方达成的协议,由红军接管延安。中共中央机关随即于1937年1月13日由保安县(今志丹县)迁到延安。从此,延安成为万众瞩目的中国革命的红色大本营,照耀中华民族前程的灯塔。


延安,这颗镶嵌在西北黄土高原的璀璨明珠,由于历史长河在这里绽开过绚丽的浪花,从而为世人所瞩目、敬仰、怀念。延安城仅3万多平方公里,曾被喻为20世纪中国的耶路撒冷!”。这个不大的小城吸引了八方圣贤。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到延安后,以空间换时间,积小胜为大胜。这13年间,中国共产党人以延安为大本营,动员、组织和领导广大人民群众进行了抗日战争,继而又进行了人民解放战争,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全国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艰苦卓绝的延安13年,以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成功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系统地总结了中国革命的丰富经验,制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提出了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三大法宝,特别是党中央在延安13年间培育起来的伟大的延安精神,成为了穿越时空的时代精神。


深入学习和了解延安精神,大力宣传延安精神,继承和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保持党的先进性,对于在新世纪开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


二、延安精神和延安精神的科学内涵是什么?


所谓延安精神,是指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争取中国人民解放斗争中,在延安那种特殊的环境中,在理想信念、精神风貌、思想品德、工作作风等方面,不断培育、积累而形成的优良革命传统和宝贵精神财富。党在延安时期的光辉实践,铸就了延安精神。抗大精神、整风精神、南泥湾精神和白求恩精神、张思德精神等是延安精神的原生形态和表现形式。延安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发展的重要里程碑。1942年12月,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高级干部会议上发表的《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的报告中,第一次明确地提出“延安县同志们的精神完全是布尔什维克的精神”,可以说这是延安精神诞生的重要标志。此后,虽然延安精神成为党和人民团结奋斗的伟大精神力量,但在很长时间里,并没有出现“延安精神”这一确定概念。直到1968年5月3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共同发表社论,题目是“延安精神永放光芒”,第一次明确使用了“延安精神”这一概念。社论说:“在长期斗争中用毛泽东思想培育起来的延安精神,代表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彻底革命精神,代表了无产阶级的艰苦奋斗的精神。”在当时“文化大革命”的背景下,延安精神的丰富内容,并没有得到科学阐述。真正把延安精神作为一个重要课题来认真研究,是在1989年9月江泽民总书记到延安考察并发表有关发扬延安精神的讲话以后。此后,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下,全国逐步出现了学习和研究延安精神的热潮,延安精神之花在全国盛开。


延安精神的科学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这是延安精神的灵魂,是延安精神的首要方面.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条件。在延安时期,正确的政治方向首先是要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其次是要坚持党的七大路线;第三是必须培养和造就大批优秀人才。由于有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延安时期的广大军民保持了昂扬向上的革命热情,艰苦奋斗的革命作风。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因此,在延安时期,把培养和造就大批优秀人才作为战斗任务来实施。如抗日军政大学(简称抗大),它的教育方针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抗大是革命的熔炉,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坚定理想和信念的干部,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重要力量。正如毛泽东在抗大第二期开学典礼时所讲的:“抗大像块磨刀石,把那些小资产阶级--感情冲动、粗暴、浮躁、没有耐心等等的意识,磨个精光,把自己变成一把雪亮的刺刀,去革新社会,打倒日本!”


(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是延安精神的精髓,它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这个思想路线是在延安时期经过延安整风之后,才在全党确立起来的。这同我们党经历挫折与失败,逐步走向成熟的过程是一致的。这条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解决了关系党和革命事业发展前途命运的两大历史课题,一是如何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二是找到中国革命的新路。坚持和贯彻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一个历史过程,也是一个“说易行难”的问题。我们党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违背了实事求是的根本要求,给党和人民的事业带来了严重损失,历史的经验教训值得总结和汲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重新恢复了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这是延安精神的本质和核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毛泽东在延安时期明确提出的。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地向全党提出了“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1944年,又在《为人民服务》讲演中为共产党人树立了张思德这样一位光辉榜样。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就是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一切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真心实意地帮助人民实现自己的利益。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必须努力加强主观世界的改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对于广大干部来说,主要是解决好“权力观”问题,树立“只见公朴不见官”的为民形象。马克思主义的权力观,最主要的要求是真正懂得和做到“领导就是服务,权力就是责任,工作就是奉献”。这是今天我们所有共产党人必须牢记和遵循的。


(四)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这是延安精神的主要特征。在很多场合,人们所说的延安精神主要指的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艰苦奋斗是一种工作作风、生活作风,更是一种政治品格、精神状态,实际上是一种不畏艰难、积极进取、勤俭创业、奋发图强的伟大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本色。


党中央初到陕北的时候,每人只有一元钱的月薪,每人每天只有5分钱的菜金,衣食温饱都成了大问题。在敌后抗日战争最艰难的历史时期,由于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广大解放区残酷扫荡,实行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政策,致使我党在1941年和1942年处于极端困难的境地。而国民党推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反人民的政策,掀起一次又一次的反共高潮,对解放区的封锁也一日紧似一日。面对“解散呢?饿死呢?还是自己动手呢”的严峻现实,艰苦奋斗势在必然。党中央和全体居民自己动手,克服困难,开展了大生产运动,开发了南泥湾,创造了伟大的人间奇迹。一曲动人的《南泥湾》赞歌流传至今,久唱不衰。设想一下,今天,如果我们遇到了像当年的困难,老百姓还会不会拥护我们?还会不会保护我们?这是值得我们深刻思考的问题。因此,党中央反复强调,要密切联系群众,改善党群干群关系,真正做到情为民所系。


延安精神博大精深,它包含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灵魂和精髓,继承和升华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继承和发扬了井冈山精神和长征精神,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经验的结晶。延安精神境界崇高,它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性质、与时俱进的思想风范、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优良作风、一往无前的奋斗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科学的世界观、崇高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延安精神影响深远,它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命运紧密相联,同中国共产党的存亡息息相关,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华民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精神财富。


三、延安精神的时代意义


现在,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发展阶段。时代不同了,条件变化了,历史任务也变化了,但延安精神没有过时,而且永远都不会过时,同新的历史任务和时代精神结合起来的延安精神,仍然是我们战胜困难,永往直前,不断从胜利走向新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弘扬延安精神是历史的要求,时代的呼唤。


(一)延安精神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


建国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13亿中国人民大踏步赶上了时代潮流,稳定走上了奔向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蓬勃生机,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重大贡献的中华民族以前所未有的雄姿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这些伟大成就的取得,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一切亲身经历了这伟大变革并贡献了自己力量的中华儿女,一切关心祖国命运的华夏子孙,都有理由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性成就感到自豪。我们取得的伟大成就,同我们的远大目标相比,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相比,没有任何理由骄傲自满、固步自封。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在前进的道路上,我们还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风险。改革发展任重道远。因此,我们必须继承和弘扬延安精神,一定要更加兢兢业业地工作,永远保持和发扬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二)加强延安精神教育,特别是艰苦奋斗精神教育,对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现在全国的党员总数已超过了8000万,年轻党员的比例越来越大,特别是干部队伍日趋年轻化,一方面给我们党的队伍和党的事业带来了新的活力,另一方面许多年轻同志理论功底不够扎实,还缺少艰苦环境的磨炼和严格的党内生活的锻炼。用延安精神教育党员,特别是青年一代,是党的思想建设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要成就一番事业,就得有一种艰苦奋斗的精神,一种昂扬进取的锐气;就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危”在哪里,“忧”在何处,“患”在何方,很值得我们深思。


(三)弘扬延安精神,是共产党员加强党性修养的主要内容。


如何加强党性修养?怎样才能修养成一个模范的共产党员?这一问题至今仍然在考验或者说拷问着我们。刘少奇同志1939年在延安写就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的阐述和认识,让今天的党员同志们读起来依旧振聋发聩。“党的利益高于一切,这是我们党员思想和行动的最高原则。” 延安精神集中体现了我们党的党性,因而也就成为我们今天加强党性修养的核心内容之一。弘扬延安精神,加强党性修养,就是要把当年延安时期共产党人的党性、党风、党纪的烙印,深刻地打在领导干部身上。弘扬延安精神,加强党性修养,就是要坚持艰苦奋斗,求真务实。具体地说,就是要牢记基本国情和最高使命,戒骄戒操,艰苦奋斗,厉行勤俭节约,注意防微杜渐,反对铺张浪费和大手大脚,抵制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过去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我们靠艰苦奋斗渡过了难关,取得了胜利。执政后,我们条件改善了,还要艰苦奋斗。在和平建设时期,如果说有什么东西能够对党造成致命伤害的话,腐败就是很突出的一个。我们要牢记“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发展进步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政党,是难以兴旺发达的。”


党中央在延安的时代虽然随着岁月的流逝渐渐远离而去,但在延安这块黄土地上,延安精神却不因时空限制而过时。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同样需要弘扬延安精神。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的,延安精神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宝贵财富,过去是、今天仍然是我们战胜困难、取得胜利的法宝。我们坚持和发扬延安精神,很重要的就是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



(作者系中共辽宁省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
[上一篇]:红旗渠 不朽的精神丰碑(延水长流)
[下一篇]:让延安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民族之魂)